返回首页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教育动态

2009Icograda世界设计大会教育论坛将于10月举行

来源:09北京世界设计大会   2009年09月14日   浏览次数:2574
2009icograda世界设计大会教育论坛将于10月29日、30日两天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届时将有众多国内外设计师和设计教育家就相关问题展开对话与讨论。论坛的主题演讲人有:

赵健(中国):广美角度——基于地域性及文化多元性的设计教育实践
潘鲁生(中国):中国设计教育的多样性
王效杰(中国):驱动我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现实动力
张朋川(中国):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区域性和流动性
Prof. Helmut Langer(德国):智慧的经营
Karin Watson / Simon McIntyre / Ian McArthur(澳大利亚):信任与友谊——未来网络情境中设计教育的重要技巧Dr. Elizabeth (Dori) Tunstall(澳大利亚):超现代意识——绘制平面设计教育价值体系和模式
Lawrence Zeegen(英国):设计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本文主旨——设计教育及其创新)
Anne Ghory-Goodman(美国):索引——Aspen设计挑战赛:将国际设计挑战赛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沟通设计课程Deborah Alden(新加坡):即将失去的传统文化:挖掘文化遗产的入口
Eric Ligon / Michele Wong(美国):凭借设计思维与合作创新接触复杂世界的新兴需要和需求
Dr. Joyce Yee / Emma Jefferies(美国):帮助设计教育工作者促进设计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模式
Audra Buck-Coleman / Mark Biddle / Ann McDonald(美国):连接多样性:设计教育中的伦理思考
By Paula DiMarco, Ph.D(美国):基于问题的设计教育——改变全球化社会中未来传媒设计师的教育方法

教育论坛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征集相关论文,入选的论文将付梓印刷,随后亦可供读者在icograda网站上查询阅览。入选文章包括:
邓凯 许晓婷 徐红 (中国):“五业贯通”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
李金领(中国):从市场语境考量现代工艺设计教育——关于现代工艺设计教育的范式探索
李中扬 刘桦政 赵茜 陈守明(中国):高校设计研究生工作室机制建构探究——以首都师范大学设计工作室为例邓涛(中国):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成果评估存在的主要弊端
杨志(中国):产学研结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例
石娟娟(中国):Web3D技术在产品设计教学资源库中的应用研究
朱志平(中国):基于环保意识的包装设计教学——对包装设计材料本体性的发掘与应用
朱志平(中国):“现代主义之后”语境下本土设计理论在设计教学上的建构与实践
崔栋(中国):设计教育——中国艺术设计发展脉络评析
辛艺峰(中国):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以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为例
李湘媛(中国):综合性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创新学生实践模式探索Angelina Russo / Lyndon Anderson(澳大利亚):设计实践中的转变:用户驱动和开放式创新是如何影响企业经验的?(主旨—设计教育与创新)
Bryan Howell(美国):自然界中的颜色配比
Nagesh P. Shinde(美国):设计中情景技术的新兴作用
Kristin Hughes / Dr. Ann McGaffey / Dr. Susan Fidler(美国):理解与合作——医生通过传统游戏更好地了解如何与孩子进行关于肥胖症的谈话
Steve Rigley(英国):游者回顾
Nicole Newman(美国):华特·迪士尼的合成混血波卡洪塔斯及其对设计完整性的影响
Kaixi Fan(中国):数据·危机·契机·转机——论经济危机环境下中国高等设计教育的科学管理与发展
Andrea Wilkinson / David Gardener(新西兰):研究进化为实体;设计、教育和研究的综合。方案项目,一个成功故事
Cordula Christina Peters(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全球化世界里教授平面设计–双语方法
“Carole Charette PhD, FGDC”(加拿大):关于基于设计式学习(DBL)的人种研究——设计进程作为教学策略及对审慎思维、问题解决和学习迁移的促进
Dr. Nanci Takeyama / Bernard J Canniffe / Peter Chomowicz(美国& 新加坡):设计能够改变世界
Mari Hulick(美国):符号、人工制品、动作、思想;新设计教育
Elizabeth Resnick(美国):我们是谁?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Mike Glaser(美国):适应的进化:有关具备社会责任性产品设计的个案研究Piedad Gómez Castillo / Martha Chacón Chacón(哥伦比亚):Sinergia,一种适用于波哥大弱势群体的源于图形创造力的调解系统
Moses Wong Chiat Chang(新加坡):老年人的设计教育和创新——跨界交流的机会
Maggie Macnab(美国):有效交流的象征本质
Jan Kubasiewicz(美国):通过动态媒体语言进行交流
Dr. Ajanta Sen / Ravi Poovaiah(印度):设计作为人类生存状态的镜子——一种新兴起的适用于所有用户的标准框架Andrew Shea(美国):巴尔的摩社区社会变化的设计
Eric Anane-Antwi / Rev. M. Adi-Dako(加纳):设计教育的交叉合作——Kwame Nkrumah科技大学实例
Roderick Grant / Amir Berbic(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阿拉伯湾进行平面设计教育可以解决当地地域意义重要性的创建问题
David Carroll(美国):1000部手机——不可视特征的可视化
Betsy Berger(新西兰):墙壁即将坍塌:基于中国广州设计教育项目的个案研究
Leslie Becker, Ph.D.( 美国):撇开艺术品——过去的教学法还有发展前途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