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观点

赖宁雕像为何惨落山野?专家:拆旧换新是空洞

来源:《北京晨报》   2011年09月27日   浏览次数:1593

一座屹立了20年的少年英雄赖宁的雕像如今已无处容身。日前,有报道称:山西太原市原东仓巷20年的赖宁烈士雕像,因为环境整治而被移走,后又因无单位接收,而被放置到偏僻山村。

  难舍旧情的当地居民到处寻找雕像,却引发了一场势均力敌的争锋,一方面有人认为现代化的都市里竟然无处安放一座英雄雕像,这无疑是一个悲哀。而另一方面则认为,随着时代进步,青少年保护观念的深入,仍旧宣扬赖宁事迹,并不符合现代的价值观。

  孰是孰非?北京大学教授夏学銮说:“任何英雄都带着时代的烙印,但不能因此而认为过去的英雄已经没有价值,历史是我们的来路,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历史不能忘记

  因为环境整治而移走的雕像却无人接收,一个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小英雄,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城市之中。戴着红领巾的赖宁像,目光炯炯,却找不到属于他自己的地方。夏学銮说:“金钱拜物教统治整个社会,却容不下一座英雄的雕像”。

  在这个一切向经济利益看齐的时代里,英雄时代正在成为遥远的回忆。夏学銮说:“市场经济发展,正在冲击着我们对英雄时代的记忆,经济发展是好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忘记历史。恰恰相反,在经济发展带来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冲击下,我们更需要一些英雄人物,来让我们记得我们走过的路,比如刘胡兰,比如雷锋,比如赖宁。不能因为时过境迁就忘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意味着我们成了无源之水。”

  历史的记忆是不可复制的财富,夏学銮说:“不要抹去历史的记忆,给年轻人留一点儿值得崇拜的英雄吧,这个时代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敬仰和崇拜的了。一座小小的雕像占不了多少地方,不管是整治也好,重建也好,都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赖宁过时了吗?

  也有人表示应该,为此叫好。

  和以前改变文化景观后一面倒的批评不同,赖宁像的移走,也有不少人表示赞同。理由则是保护未成年人,23年前,赖宁因为救火而牺牲,而23年后,未成年人保护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英雄的事迹并不符合如今的价值观。

  时移世易,是不是所有过去的英雄都应该被遗忘呢?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仅仅百年,却经历了几千年的传统社会,真正符合现代价值观的英雄又有几个?

  夏学銮说:“不是这样的。任何时代的英雄都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时代永远在发展,价值观也在变化,这不可否认。但是,这并非遗忘英雄的理由,他们做出了英雄的行为,甚至付出了生命,这不值得我们纪念吗?确实,今天我们不再鼓励青少年牺牲自己,但那些曾经付出生命的英雄仍旧是崇高的,仍旧值得敬仰和纪念。”

  时代在变化,价值观也在变,尽管今天我们不再赞同英雄的行为,但他们是历史留下的印记。夏学銮说:“忘记历史,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而当历史都变成虚无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呢?”

  谁在金钱下迷茫

  有评论表示:“赖宁像‘消失’了,原来还是为了拆”。

  一个“拆”字,让多少英雄无奈。夏学銮说:“市场经济下,最迷茫的,不是小孩子,而是成年人”。

  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代替精神的富足,在这一点上,真正遗忘的,并不是孩子,夏学銮说:“小孩子更加容易理解英雄,也更容易崇拜英雄,他们总会需要一些英雄和英雄的故事。反而是成年人,经过了那个英雄时代,又进入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理论上应该有更深的理解,但是恰恰相反,他们更加容易迷茫,在价值观的变化中失去了坚持”。

  有多少英雄的故事是讲给成年人的?

  夏学銮说:“即便是要整治,要改造,也不是一定要迁走,一座雕像也不占多少地方。关键是怎么处理。处理得好,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人文景观,管理者,显然还缺少人文底蕴。一个城市的文化,不是靠有多少新建筑,而是看它有多少历史的沉淀。”

  拆旧换新是空洞

  实际上,消失的并非仅仅只有赖宁像,在中国城市高速变化的今天,许许多多的旧雕塑、文化遗迹纷纷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新建的雕塑,新的人文景观。

  拆旧建新之间,究竟是城市的发展,还是历史的消失?

  夏学銮说:“现在确实有很多城市拆掉旧的雕塑,建起来新的雕塑。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在于它历史的沉淀,而不是建一些华丽的雕塑就有了。人为塑造起来的,顶多是艺术品,没有时代的烙印、价值观、理想,没有历史教化意义,拆旧建新并不可缺,因为建起来的,不过是空洞无物的建筑而已。”

  城市的管理者们,是否应该思考,如何保护一个城市的文化?夏学銮说:“我们的很多城市都是古城,有悠久的历史,这些城市里,挖掘、保护、妥善处理历史遗迹,无疑就是在保护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而那些历史比较短的、新兴的城市,在建立人文景观、文化广场的时候,也不妨多注重一些历史事迹、名人语录等等,让人们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而应少建一些没有内涵的,仅仅外表华丽的东西。”

  晨报记者 周怀宗

  赖宁精神的变迁

  1988年3月13日,14岁的赖宁为了扑灭突发山火而不幸牺牲。

  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

  2004年,《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在北京全面实施,而一度被树立为“少年英雄”的赖宁,其照片纷纷从校园墙上被摘下。

  2006年施行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认为,抢险是应当由专业人员或者成人从事的活动,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

  2011年5月,北京市政府法制办公布的《北京市森林防火办法(送审稿)》规定,禁止动员和组织未成年人扑救森林火灾。

  赖宁像因环境整治而被移走,最后被放置偏僻山村,此事一出便成为舆论焦点。是现代都市的发展与建设不再适合英雄雕像的安放?还是随着时代进步,赖宁事迹已不符合现代的价值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