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人物专访

马未都:执迷有悟的收藏家

来源:马未都   2013年01月14日   浏览次数:1642

  核心提示

  他觉得那些东西走过了几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还留在这个世上,又与他见面,这件事情很奇妙。

  人物名片

  马未都,祖籍山东荣成, 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微博]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

  马未都,人称“马爷”,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誉;2008年,继易中天、于丹[微博]之后,他走上“百家讲坛”,成为家喻户晓的收藏名家。

  马未都从70年代末开始了收藏之旅,至今个人藏品已有数千件(套)。1996年,他做出了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很多人认为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于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时机,比其他人“动手早”。其实不然,在马未都看来,今天的事业完全拜过去的“不务正业”所赐,是兴趣这株旁枝茁壮发展成了今天的参天大树。正是因为当年的“执迷”,才有如今的“有悟”;接着,他又把这“悟”通过他的私人博物馆、著书和百家讲坛,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热爱收藏的人们。

  从“玩儿”出发的收藏之旅

  1976年,“文革”结束的时候,马未都21岁,正处在精力充沛、热情、好奇的年纪,但他跟城市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成了一名工人,那个时候没有大学生,也没有年轻的国家干部。

  但他跟大家又有点不一样,别人下了班或者休假的时候,会结伴看看电影、逛逛街,他却更喜欢一个人去淘各种老玩意儿,鼻烟壶、手炉、瓷罐或者小玉牌等等,只要是老的东西,他都喜欢,看见了就拔不动腿了;至于为什么喜欢,他没有想过,就像今天的孩子,有的喜欢网络游戏,有的喜欢美食,有的喜欢旅游,喜欢就是打心眼里高兴。

  马未都的父亲是军人,没有像别人想象的那样学识渊源,周围也没有其他人对他影响深刻,他就是喜欢那些东西。他觉得那些东西走过了几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还留在这个世上,又与他见面,这件事情很奇妙;他又天生好奇,喜欢刨根问底,见到任何东西都会习惯性地去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个杯子,为什么有把手呢?把手是为了防烫,也是为了好拿,可是,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把手的呢?

  带着疑问,他会去仔细琢磨,去看书,去问懂行的人,如圈里的史树青、王世襄等人,“凡是专家我都去找他们聊。”等到豁然开朗的时候,就一个人偷着乐。

  但是,收藏这些玩意儿,在当时有点不务正业,因为挣的那点工资都被他买“玩儿”的东西了,但是他身不由己,看到喜欢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就很难受,有的时候,他没有能力把它们带回家,就一趟趟地去别人家里过眼瘾。好在,父母的收入在当时还算是比较高,每个月也有近200块的工资,所以,并不需要他来养家,对他也不太干涉,由着他的性子“玩儿”。

  “我是出版社最称职的编辑”

  1981年,马未都的人生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而且整整占了一个版面。

  这件事对马未都的影响,不能用今天的思路去理解。当时的报刊数量非常有限,除了《人民日报》是八个版面外,其他都只有四个版,可能全国所有的报纸加起来也没有今天的一份报纸版面多;而且报纸的传阅率非常高,一个车间一份报纸,轮流传阅,况且《中国青年报》的发行数量是500万份。所以,马未都一夜之间成了有名的作家。

  紧接着,出了名的马未都又迎来了另一件喜事——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聘用书。他的才华受到了出版社领导的关注,并被作为人才引进。马未都一下子从工人变成了有身份、有地位、收入又高的知识分子——编辑。

  从那以后,1981年~1990年,马未都在人生的黄金时期25岁~35岁,成为一名认真负责的好编辑。著名作家苏童、刘震云的稿子都是他开封阅读后,放到了主编的桌案上。马未都说:“现在我也可以跟任何人说,我是出版社最称职的编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