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人物专访

杭春晖访谈:有选择的转变

来源:杭春晖   2013年01月17日   浏览次数:1791

  访谈人:孟繁玮、杭春晖

  艺术创作的过程总让我想起《骇客帝国》里的一段场景,当尼奥打开一扇虚拟世界的大门时,看到的是更多的选择,而每一扇门的背后都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实艺术家的成长过程就是这样多次选择的过程。唯一不同的是,在尼奥的世界,这种选择只能有一条正确的路径。而艺术创造则是多元化的,因此每一次选择都会产生属于你自己特有的线索。当然,你的选择必须要适合你自己。—— 杭春晖

  孟繁玮(《美术观察》编辑,以下简称“孟”):您最近的创作似乎与以往的作品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杭春晖(以下简称“杭”):是的,新的作品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绘画表达上都是一种创新的探索。

  孟:我看到这组新画在视觉效果上有一种发光体的表现手法。这与您之前的画有怎样的联系?

  杭:是有联系的,这也是我正要说明的。我一直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压力与伤害的情绪比较敏感,《小熊》系列作品的精神表达就是在说这样一件事情。但是,通过图像的表现又不符合我内心的绘画情结的渴望,所以一直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语言形式来进行创作。就是在这样的思维下,我在小熊作品中的《消逝的童年》中的光环处理中发现了一种可能,并且将它放大成后来一批作品的表现语言。

  孟:这种语言有其他的影响或是思考吗?

  杭:在对于光环的处理过程之中,我感觉这种虚虚的造型方式在精神表现方面与上述的情绪有着某种内在的吻合。一个好的语言因素应该有这样的气质,否则就会成为简单的形式因素,会使画面走向唯美化的表现,当然,这也不是什么缺点,如果你的形式感觉很好,依然是一张好画。

  孟:我注意到您最近的一批画也正是这种语言的发展,但是似乎又进了一步,能谈谈吗?

  杭:其实这批画在绘画语言上并没有更大的变化,只是控制力上有了进步。如果说突破,主要体现在对绘画的叙事结构的理解上。就如前面所说,画面的精神表现是确立语言能否成立的条件,但是语言并不是绘画的唯一目的,它其实也是一种手段,如果把语言理解为绘画的唯一目的,就容易过于形式化,抒情化。所以,在精神对象化的创作过程中,叙事结构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有时候,某种叙事结构也能成为语言发展的一条线索。

  孟:我感觉您目前的创作中有一种明显的古典主义的叙事味道。

  杭:是的,其实最近的作品里面有着较强的古典情绪,我试图在西方的古典结构中融入东方艺术所特有的虚实观,用层层渲染的工笔语言实现对西方古典绘画的借鉴。这里面一方面有东西文化观的融合,而另一方面也有绘画结构与语言的融合。从观念上看,也试图通过对个体化情绪的表现实现对古典绘画叙事的重构。

  孟:我在直觉上感到您的新作里面有着浓浓的象征意味,这是否也是您所说的叙事结构?

  杭:也许是吧,我不太能准确地区分象征的手法在叙事结构里所处的位置,但是直觉告诉我,目前的叙事结构中有一种内在的象征需要。它使我的画面里多了一种有意味的东西,或许这就是我所特有的气质。

  孟:前面您谈到对西方古典绘画的借鉴,其实本质上是中国画如何从其他艺术语言借鉴的问题,您认为怎样的借鉴是有效的?

  杭:这个问题有点大,呵呵。因为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发展。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融合与借鉴的特征。尤其是从二十世纪之后,这种文化的融合是非常显著的。而中国画作为这一进程的部分,借鉴其他艺术语言甚至是文化特征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存在太多不同的观点和主张 。

  ……

  孟:借鉴是一种转变,也是一种选择。从结果上看,怎样的选择是有效的?

  杭: 我想这种“有效性”应该是你借鉴的视觉因素与你的画面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否贴切,也就是说,从审美范畴上看,这种视觉因素是否会破坏原有画面的舒适度和整体性,只有能够融合在整体中的借鉴元素才能被认为是有效的。但是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漂亮与否,其实审美问题的范畴要比这个概念大得多,它是一种对“美”的观念体系。所以,我们看待有效性应该从不同作品自身所具有的美学态度来审视。

  孟:您认为这种借鉴是有主次之分的?

  杭:当然,就像我刚刚强调的“母体属性”,如果借鉴因素破坏了这种属性,我想它也不是一种有效的融合。我们需要的渐进式的改良,并不需要颠覆性的革命,当然,我仅仅针对的是艺术语言问题!

  孟: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杭:对,确实如此,我想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我目前的创作特征就是一种有选择的转变。(本文为节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