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人物专访

对话刘大为:中西之美

来源:   2013年01月21日   浏览次数:1960

  朱文轶:这次展览的题目我很感兴趣,“中西之美”。这是一个怎样的中西对话?

  刘大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西之美”是我和一个西班牙艺术家林德的联展。展览起因很偶然。今年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我的一个小型个展。西班牙艺术家林德看了展览,据主办方讲他对展览非常有兴趣,提出来能不能认识我,或者是跟我学水墨画。后来,主办方通过西班牙驻中国使馆,找到我,提出2013年是中国和西班牙建交40周年,何不举办二人的画展,作为中西建交的首个文化交流项目。并建议展览放在中国文化重镇-西安来举办。

  他提出的创意很有意思,一个西洋画家表现中国山水,一个中国画家画的西洋水彩写生,相互对照。林德来过几次黄山,非常喜欢登临其中的意境,他的油画作品表现黄山具有中国文化气质、并给很多艺术家带来灵感的山;参展的是数十年来赴欧洲各国采风写生,表现不同人文自然环境的水彩作品。

  朱文轶:您的作品里边什么打动了他?

  刘大为:他喜欢我展出的水彩画,觉得看起来是西洋水彩画,却很有中国水墨的韵味。他还对一幅较大尺寸的中国画《雪域生灵》极有兴趣,是以写实与写意之间的水墨手法表现风雪状态下的牦牛群。这幅画大面积的白,极少的黑灰,只在一匹牦牛尾上有一抹色彩。据说他看了这幅画很长时间。他说很佩服中国画只有黑白,却能表现很丰富的主题和情感。

  朱文轶:这个展览的主题在您的过去创作经验里是不是很特殊的?

  刘大为:参加过很多中外交流的展览,但像这样的二人联展没有过,筹备时间比较仓促。所以这次展览林德基本没有拿他新的作品,而是他2009年画的黄山,我的作品是按照丝绸之路的思路来呈现的。从东方到西方的游历,从历史文化古都长安出发,经由中国新疆、中亚、中东、东欧、西欧,甚至北非,最后到葡萄牙、西班牙-这样一条“丝绸之路”的旅程。这是一次中西艺术的交流、对比,展示我们中西文化各自的魅力,与相互的影响。当然这是一个小型展览,共八十几张作品,主题很突出,很有创意。

  朱文轶:也是这个主题让我们又把注意力放到了关于中西文化对话的话题上面,我们这些年很清晰地看到了有这样一个断层,首先在文化输出的影响力上断层表现在国外对中国艺术的认知,要么停留在古代艺术上,要么受到西方价值体系影响的当代艺术作品,其实中间的一块缺失了,或者说本来应该是主流艺术的这一块怎么去呈现它应该有的影响力?我想,这个也是您在做美协主席的这么多年一直在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刘大为:好的,你说的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在很多文章里提到,在很多场合也讲到,这就是东西方艺术的相互认知方面,了解方面的一个差距,这应该说跟我们大的背景有关系。近百年来,我们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教育、甚至文化,我们是一种吸收的状态,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受的都是西方的东西。

  因为我们一度落后,你的东西又拿不出去,来中国的懂文化的外国人呢是少之又少。所以中国近现代对西方的了解比较多,西方对中国了解并不多,尤其是文化艺术。我给他们举过一个例子,我到西方去,因为我在美协工作,近些年来有一些国外交流的机会,跟国外一些艺术家、著名的艺术家,甚至是一些艺术单位的负责人交谈起来,中国近现代的著名的、顶级的艺术家,他们一无所知齐白石、徐悲鸿都不了解。这个也不能怨他们,因为我们介绍得很少,他们可能对唐代的工笔、唐三彩、宋代的山水、元青花等有一些了解,因为作品大多藏在国外的博物馆里。且因为古代中国很强大,输出得很多,所以他们了解,现在他们则知之甚少。

  而我们对西方艺术的了解,中国的艺术家自不用说,一个高中生你问他文艺复兴三杰都背得滚瓜烂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初中生可能都知道印象派,甚至连后期印象派,毕加索、梵高,前卫艺术都知道。国外的艺术家大多都不了解中国近现代的顶级的艺术家,中国一个普通老百姓,都知道欧美的著名艺术家,甚至现当代的艺术家,这差距就太大了,什么原因呢?这是过去一段时间,西方是处于一种经济的强势,我们是一种弱势。

  你没有机会把你的东西介绍出去,反而大量的西方的东西涌进来,这也不怨国外的艺术家,也不能怨我们的年轻人学习模仿西方艺术。因为我们接受的就是这些东西,所以这就是一个差距,当然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力逐渐地强盛,现在可以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强大起来的一个新中国,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成就,开始在世界上占有一种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都感觉到经济的强大,国力的强大也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影响力开始受到世界的关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