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关注

精进和蔼书法心 ——为纪念张翰先生而作

来源:   2017年08月26日   浏览次数:4190

  张翰先生的书法创作成就人所共知,作为教育家的他——桃李芬芳,还是安徽书法艺术教育的代表人物。日前,在合肥亚明艺术馆举行,以张翰先生的笔名“若遗”命名的“若遗之境”书法作品展,是看重他内心生活的展览,若遗之境,便是低调谦逊之境。


张翰的著作《书海轻舟》和主编的《书法通解》

  他为人慈祥,气质儒雅。为人指导书法创作,热情认真,片言只语,透露出知识涵养的深厚。他虽在晚年重于禅学,但一生修养于儒、释、道三家所具有的禀赋使然,让人可以看到他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个性之处,风格明显之下,精进和蔼无不是贯穿始终。无论任何人和张翰老师说话,他都是慢条斯理、平心静气地讲他的思想看法,对社会生活中浮躁的一面,抨击起来也是不紧不慢的语言。


张翰在书房(刘骞摄影)

  1935年12月出生的张翰先生,是安徽萧县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安徽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中华书法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安徽书法函授院院长。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部分中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国际书法作品展、当代篆刻邀请展,作品还参加了在日本、香港等地举办的书法展览。1980年,作品曾获“全国书法征稿评比”三等奖,作品收入《百幅优秀作品集》。有《书海轻舟》、《书法通解》等多部著作出版。


张翰书法作品《勤能补拙》

  他考入安徽艺术专科学校的时间是1958年,毕业后,一直到2016年去世,都是在学校从事书法教育工作。也就是说,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至去年的50余年时间里,无论是安徽艺术学校、安徽艺术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校制如何变革,一届又一届,不可胜数艺术学子的书法学习,几乎都是在他的教学中完成的。美术系(科)群美(中国画、油画、版画)、舞美、工艺美术以及综合文化专业的书法教学,门类繁杂,各有偏重,他都是各有教案。其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他所任教的这个学校,是安徽为数不多的专业性艺术院校的教育重镇,曾成就了全省各地、乃至全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现在省会和各地市很多当红的国画家、书法家很多都是他的学生,他一贯不事张扬,很少以此炫耀。在他的书法教育中,他既是书法技法的老师,又是书法创作课程的讲解者,同时他还是书法理论的导师,因此他的学识渊博,在校友中是有口皆碑的。我们可以通过他出版的著作《书海轻舟》,看到他那么早期就使用在书法教学上的别样方法,很多书法爱好者都是从他的这本著作中得到技法指引和理论门径。他不仅在学校的教学中培养了很多学生,还参与创办了安徽书法函授院,献身于社会书法教育事业,不仅为省内外有志于学书的两千多名社会学员讲授书法艺术的方方面面,还直接参与管理,参与教材与函授刊物的各项工作。为了编写书法教材、提升教学的效果,可谓是呕心沥血。他可以欣慰的是,其中也成就了一批现在功成名就的书法家。


张翰书法作品《欧阳修_学书静中至乐说_选句》、《宋人赵师秀_约客_诗》

  张翰先生中青年时期昂扬豪气、草书点画线条飞扬中的律动感,曾让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书法热”氛围下的庞大群体,自觉地成为他的粉丝。曾几何时,他的草书风格成为了学习草书的一个样板。笔力节奏的控制,点划在行气中的节奏韵律,都于他圆转多样的草书线条中,呈现出潇洒自如的审美风貌。他这一时期的草书创作作品,流布、收藏广,艺术个性特征强,影响大,使他成为了当时与林散之、司徒越并列的安徽草书三大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根据当时不断去请教的笔记,我曾经为张翰先生写过一篇评论文章:《书法的本体是人》,当时发表文章时的配图就是他最为擅长的草书作品《杜牧<山行>诗》,他当时就说过,艺术是人的艺术,书法是人的书法,书法创作和书法研究,都是要把书法当作人感情活动的结果去看待。亲自看过他书写草书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在草书中的书写与一般书写者疾风骤雨般的快速不同,他草书中舒缓的书写特征,才能造就出他草书“飞白”个性化的优雅美感!


张翰书法作品《唐诗一首》、《宋人杨万里诗一首》

  前些年,安徽书法界开盛会、出文集,分层次、分时段举办的几次活动,如火如荼地深入探讨安徽书法的整体艺术风貌,把“江淮书风”作为重要核心概念处处使用的时候,蓦然回首,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张翰先生是那么的功德无量。他的《江淮书风引》一文,从书法的本位阐发,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的理性思考,是一个书法家长期创作、研究的结果,他在理性思考后论述的“江淮书风”这一思想,竟然成为了安徽书法界紧接下来这十余年集体文化再讨论的理论核心,而且很可能继续会成为未来研究安徽书法的基础理论。在不远的将来,研究安徽书法,就不能不提到“江淮书风”,研究“江淮书风”,就不能不研究张翰先生,这是可以预见的。由此可见,不仅早期他直接提出过“书法的本体是人”这些主观创作、艺术审美中的问题,提出过书法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性,而且还认真思索过安徽整体书法发展脉络中的“江淮书风”问题。现在看来,张翰先生创作实践的同时,理性思考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张翰书法作品《明池幽谷联》

   张翰先生在安徽书法界的地位,一是书法创作,另外一个就是篆刻创作。他是安徽早期篆刻艺术群体里较为突出的一个篆刻家。他的篆刻初学齐白石,继学赵之谦、吴昌硕,他最多追求的还是汉印精神。以书入印的自我要求下,印风是严谨入理,偶然也有奇险的布白。篆刻作品入选1985年在日本举办的首届篆刻全国作品展、1986年举办的当代篆刻邀请展。篆刻之外,篆书作品也很多,还画了很多的中国画。在他到合肥上学和任教之前,他曾有过一段军旅生涯,就在那个时候,他曾拜师萧龙士先生学习花鸟画,后来从事书法教育以后,便转向以书法创作为主了。就笔者所见,他画过的中国画题材有梅花、兰草、鹰、牡丹、荷花、文房清雅的文具等等。基本上追求的是文人画的格调,书法点线的用笔中去变化造型,画风古朴雅致。


 张翰  《一朵五花联》

   晚年的书法不再是中青年时期的起伏跌宕,而是转入了一种因倾心禅学而带来的一种“清净”意蕴,“清净”中平静如水的“静态”之美,为他一生所挚爱的行、楷书创作,作了最后的升华。“楷书的神采是在静态中充分显示的。‘楷书如坐’,坐是一种静。那么闲坐、禅坐都是静坐,入静的层次却是千差万别的。就说闲坐吧,有的人心无挂碍,宽松舒怀,好象苏东坡写《赤壁赋》;有的严谨局促,心绪郁结,宛如钱南园作楷……由于楷书的端严规范,要求书家必须将不同的情感状态限制在‘坐’的前提下来抒发,所以,尽管是波涛汹涌的情怀也要宣之以潋滟的微波。因此,楷书的神采表露,是经过‘提纯浓缩’之后的结晶。没有精致的笔法,深厚的功底,这神采是难以显现得恰到好处的。只有把心血浇灌在赤诚的火焰上,才能焕发出夺目的灵光。”这是张翰先生在《书法通解》中为“楷书”的特点所写的一段话,在当下来看,这就是他晚年书法的“以静寓动,神态自足”的注解。他所想象的楷书境界,在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晚年作品中,得以体现了。行文至此,头脑里便突然出现了一句话——精进和蔼书法心,以此概括我对张翰老师艺术的总体理解,似乎也是确切的了。


张翰临终前的楷书作品《相极三际》

  值此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为纪念张翰先生逝世一周年而举办的“若逸之境”书法作品展在肥开幕之后,记下师从先生以来所知、所感的这些文字,以为怀念。对张翰先生书法、篆刻、书法教育以及绘画成就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希望更多的的校友、各界弟子和社会贤达积极参与,籍此作品展的开展契机,把张翰先生艺术的研究推向新的层次。

(王永敬 安徽省美术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张翰篆刻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