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品、人品,画坛楷模
--百岁国画大家萧龙士的传奇人生
萧龙士先生在画坛笔墨耕耘,乾乾于斯80余年,终年103岁。
魏兴无作 江淮大写意宗师 萧龙士
中国画
品德高尚 懿范永存
人们尊敬龙士老人,不仅是敬他的艺术造诣,更敬他的人品。
早在青年时期,萧龙士就用手中的画笔抨击当时的社会。1926 年他展出的《乞丐图》,画的是一条恶狗叮住一个手拿讨饭棍的乞丐不放,并题款曰:“我讨我的饭,与你甚相干,可恨势利眼,单咬破衣衫”,诗、画都表达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抗日战争期间,萧龙士目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罪行,怒不可遏,就以画笔为武器,宜传民众,动员抗日,先后在徐州、南京、镇江等地举行书画义展,将收人捐献给抗日救亡工作。1951 年,何香凝等著名人士发起“抗美援朝",吁请艺术家捐画义卖。正在北京学习的萧龙士毫不犹豫地拿出身边所有的包括白石老人给他题款的珍品献给义展。
解放初,刚刚经历淮海战役的萧县人民又遇上大水灾,萧龙土又尽出多年的收藏,在徐州进行义展,将其收入全部捐献给政府,教济受灾人民。
龙士先生常说:“人民的艺术,就应该让人民来享受”, 因此,无论官民雅俗,童叟妇妇孺,只要喜爱他的画,登门索求,在力所能及情况下,他都令其满意而去。就是九十六七岁的高龄,他还深入农村、矿区,为农民、工人画画,他的作品在社会流传很广,在他家乡,不少农家都挂有他的荷花、兰草图。
艰难求学 拜师访友
萧龙士出生在国画之乡一安徽萧县农村的一个殷实人家,祖辈以农为业。童年时代,萧县画风正盛,有一批追随"“杨州八怪”豪放风格的乡土画家云集龙城,形成“龙城画派”。1923 年,萧龙士经李可染介绍,进入刘海粟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一上海美专学习。在潘天寿、诸闻韵等老师的指导下刻意学习青藤、八大、扬州八怪等诸大家大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并经诸老师的引荐拜见了国画大师吴昌硕。吴缶老雄劲的画风,厚重的笔墨,对龙士影响甚大,至今他的作品里还滲透着大师的遗意。
1925 年上海美专毕业后回徐美专任教,和李可染、王继述联办画展,受到好评。1932 年中国在伦敦办《中国艺术展览会》征集古今名家作品百余幅。龙士的一帧《幽兰》被选参展,并刊入画册。三四十年代,萧龙士先后在上海、南京、镇江、徐州等地办过多次个展或联展。1947 年在南京展出时,轰动南京画坛。绘西大师陈之佛、傅抱石、张书旗三人观后赞叹不已,联合撰文称萧龙士先生精究六法,平素潜神苦志,悉心研摹,故下笔落墨,辄饶奇趣,曩于全国二届美展,读其所作兰石,心窃慕之,今岁秋,晤先生于白门(南京),得饱览近作,为之羡,尤以墨荷数帧,神姿飒爽,笔力伟健,大有八大风格,盖不流平板,奇不人险恶,于卤莽中求笔者矣!”
尽管龙士先生在画坛日渐成名,但强烈的求知欲又驱使他迈出新的步伐。1949 年,已是花甲之年的萧龙士,背起行李千里迢迢来北京拜见白石,已是齐翁弟子的李可染把他的来意,学历、擅长向齐翁介绍,井把他带去的几幅作品请白石老人指教。白石老人看后连连称道,并当场挥毫在他的一幅《荷花》上题道:“此萧龙士先生所作,未见其人,亦未见其画,国有此人而不知,深以为耻,想先生不曾远游也!"又在一幅《西瓜图》上题曰:“画瓜无多人,画能有如此之工,龙士外,恐怕更无多人也!”翌年冬天,白石老人正式收他为弟子。白石老人暮年收高徒,十分高兴,挥毫在龙士新作《墨荷》上题道:“龙士画荷,吾不如也!”
在北京不仅白石老人传神的大写意,使他大开眼界,也使他接触到徐悲鸿、老舍等许多名流,同李可染、李苦禅,许麟庐等先生更是情逾手足,朝夕相处,切磋画艺,互相传习,得益甚深,
传承创新 志存高远
解放后,萧龙士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发挥。艺术贵在创新,龙士一生追摹过许多古今名家,但不囿于固有的技法,他一向重视写生,但又不为具像所缚,而是博采众长,勤于探索,终于形成自已质朴淳厚、老辣苍莽的独特艺术风格。龙士先生的作品,构图新颖、舒适,用笔有独到之处。他善用中锋,出笔挺劲,落墨淋漓,苍劲泼辣,气势磅礴。他长于泼墨、破墨、积墨之法,不仅作大幅巨画时能做到“墨气淋漓幛尤湿”,即使是几笔兰草,半片荷叶,也能画得枯润、浓淡相生相映,笔墨华滋,妙趣横生。
龙士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家乡的自然景物有独特的认识、理解和感情。那鲜灵灵的葡萄、沉甸甸的南瓜、水淋淋的白菜以及欢蹦乱跳的小鸡、八哥,都是他常画的题材。有时,他还以群众语言作为题款,增加艺术的感染力。如在一幅《西瓜图》上题道:“萧县的西瓜圆又大,黑子红瓤还带沙"。家乡人们对这些熟悉的最物,生动的语言,倍感亲切。
龙士老人精于花鸟,尤以幽兰墨荷名世,他笔下的兰草寥寥数笔,错落有致,浑厚挺拔,深得兰花之神韵,堪称一代白眉。他的荷构图严谨而雄阔,讲究平中见奇,简练处求精到,看上去信笔挥酒,似乎漫不经心,但细细推敲,无不苦心经营,慎之又慎,不但大幅有绿染横塘之势,池边小景也别具风味。
龙士老人搏击艺海,其进取精神令人钦佩,就是晚年享有盛名之时,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即使学生送来求教的画稿,看到有好的章法,他也要贴在墙上反复琢磨。70岁那年,他在一幅《葫芦八哥》上题道:“画之有形、有神、有情、有趣,即可观也,我未能之,尚再苦功以得之”。80岁,他又专门请人刻了“活到老、学到老”、“学而不厌”两方印章,借以自勉。96 岁 仍坚持深入工矿、 农村体验生活,创作《香远溢清》被选入第六届全国美展,人们称颂他为画坛寿星。
艺品清雅 墨绘幽兰
龙士先生出生乡里,素爱幽兰之高洁,以兰寄情,挥笔养性,年复一年,技艺大进。1932 年,他的一幅"兰草",被选送到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上展出,并列入画册,饮誉海外,直至逝世之前,还寒暑不易,日写数纸,学而不厌。惠兰隐生山野,不扬其貌,但播其香。兰之高洁不俗的品格,常被文人墨客借来自喻。如八大、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都精于此道,以兰寓意,墨吐众香,龙士虽远追八大、八怪,近以吴昌硕、齐白石为师,然青出于蓝,自成面目,可谓当今画兰巨擘。
古今相比,郑所南画兰,如执戟卫士,爽利威严;八大画兰,如仙翁凌驾,飘逸简远;板桥画兰,如佳人欢聚。声情并茂;吴昌硕画兰,如勇士狂饮,酣畅淋漓;白石画兰,如村老杖行,稚拙野逸;说到龙士先生画兰,当如铁衣挥戈,劲旅雄风,错落有致,摇曳生情。风格上,他的墨兰出于八大、吴昌硕、齐白石一路,以浑厚简远胜;就腕底功夫论,龙士画兰,重写意、重法度,笔精墨妙,放收合宜,堪称前无古人。有名家赞曰: "生花之笔传花神,墨色无多妙绝伦,画出幽兰春不老,毫端自有香宜人”。
龙士先生画兰,常题"春风春雨滋春兰,花歌叶舞颂新天";“深山一小草,淡泊而妖娆,能增山色美,不似牡丹娇”;“淡淡花儿瓣,疏疏叶数根,风姿多潇酒,香远自清芬”。虽短短数语,既把画家爱兰写兰,以兰寄情,以兰喻人的美学理想,和不离山野,只播其香的情怀喻于毫端,难怪大画安李苦禅先生来合肥时,赞为”龙士哥画兰,全国第一”。
开创画派 桃李满园
江淮大写意画派是继新安画派又一支现代崛起的以安徽为中心的画派,新安画派以画黄山为主,江准大写意画派则以花鸟画为主,是以安徽省文史馆馆员萧龙士先生为旗帜的,它是挟苏鲁豫皖的徐淮地区的龙城画派的遗风集南吴(昊昌硕)北齐(齐白石)雄朴厚重的画风,形成了豪放质朴的整体风格。经过几十年的辛勤耕耘,这个画派成绩斐然,名人辈出,纵观今日安徽画坛,属于这个画派的人数最多,他们传承有序,大多是萧龙士先生的弟子和再传第子。这是一支真正生发在安徽本土上的画派,它为安徽的文化艺术事业写下瑰丽的篇章,是安徽三大主流画派之一。他们重师承、重人品、重传统、重生活、重学养、重笔情墨趣,是一个书画兼容的画派。在国内颇具影响力,是安徽艺术事业中一张独特的亮丽名片。
萧龙士常说:“画品即人品,为人要忠厚老实,作画要朴实耐看,二者都不可娇揉造作”。他教学生学画,首先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和做人标准,他本人身体力行,一生不为名利,淡薄利禄。
先生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美术教育家,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50年,在合肥地区开创。他一生辛勤施教,培育桃李,可谓“弟子三千”,遍布全国。现驰名国内外画坛,有朱德群、卓然、郑正、张建中、郭公达、葛庆友、张松、王少石、王守志、萧承震等,各有建树,各具千秋。为萧门增光添彩,为江淮大写意画派页贡献累累硕果。
龙士老人为弘扬民族文化,繁荣祖国绘画艺术,早年先后在安徽、江苏、河南等地从事艺术教育数十年,呕心沥血,辛勤施教;到了晚年,对前来求教者,总是尽心尽力传授,从无倦意,现在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有的已是卓然成名,他们从龙士老人手中接过传统而富有创造性的画笔,各自攀登艺术的高峰,继承和发展我国的绘画艺术。
德艺双馨 功成名就
萧龙士先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生前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名誉主席、省政协书画室名誉主任,安徽书画院名誉院长,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曾当选安徽省第二、第三届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协第四、第五届常务委员。
萧龙士先生是近代以来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国画大师。是安徽中国画界的一面旗帜。解放以后,安徽国画界,有以萧龙士先生为首的八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北誉为“安徽八老”。他们是萧龙士,孔小瑜,赖悟,申茂之,老元锟,童雪鸿,王石岑,徐子鹤。“八老”中的论学历、论资历、论成就,论贡献、论生前及身后的影响,萧龙士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论学历。萧龙士先生是中国最早接受国画正规院校上海美专教育的第一批学子之一。在这里,萧龙士先生收到了潘天寿、诸闻韵等老师的栽培,并有幸得到吴昌硕、刘海栗等艺术界名流的指教。并纳入中国画艺术的学员,派“正统”之中。
论师承。中国传统的国画教学,是采用师徒制的形式口传身授。1950年,他以六十一岁的高龄拜入齐白石门下,不仅得到齐白石老人悉心指教,还与同为师门的李若禅,李可染,许麒庐等朝夕与共,相互切磋砥砺。
论资历。萧士龙先生国画作品《兰草》送英国伦敦展出,作品《墨兰》参加民国时期第二次全国美展。耳后又在南京举办个人画展。取得圆满成功。解放后,曾于1953年,1960年,1962年,1964年多次全国美展和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并为抗美援朝及徐淮地区水灾进行过积极捐赠和义卖,这样的艺术经历,也是独一无二的。
论贡献。萧龙士先生除了运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努力奉献于国家和民族之外,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教学与传到授业活动中,还为安徽省和徐淮地区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
论影响。萧龙士先生的艺术影响,无疑是全国性的。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得到吴昌硕、刘海栗、潘天寿等文艺界 名流的称赞。受到陈之佛、傅抱石、张书旂等人的联名推许。建国之初,白石老人在他的画作上多次提拔赞赏:“龙士画荷,吾不如也。国有此人而不识,深以为耻。”“龙士为白石弟子”白石自谓不也。”画瓜无多人,画能如此只工,龙士外恐更无多人也。”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李苦禅即称赞萧士龙先生所画的兰草为“全国一枝兰”李可染、朱屺瞻、陆俨少、唐云、林散之、赖少其、冯其庸等艺坛名家,也对萧龙士先生的艺术造诣,多有赞赏。这样的影响,在全国丝毫不算过誉的。
论“画派”。改革开放年代,全国各地涌现的“画派”如雨后春笋一般。但像萧龙士先生这样,能同时被几个“画派”奉为中坚力量,甚至被尊为开山鼻祖的现象。环顾安徽省内,还真是绝无仅有的。
“江淮大写意画派”的开创者,是萧士龙先生。这样的声望与荣誉,在解放后的安徽国画界,更是无人能够企及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将萧龙士先生定位为“安徽国画的一面旗帜”是洽如其分的,也是众望所归的。
安徽庐上书院院长 魏兴无
2019年3月20日
合肥市琥珀山庄北村97栋106
电话:13965132326
相关新闻
- [艺术关注]我院高考美术班学员郑心考取厦门大学(08-13)
- [艺术关注]名家名作——著名画家刘泽荣(05-04)
- [艺术关注]中国人民艺术家——著名画家刘泽荣(03-09)
- [艺术关注]“玉兔迎春”——安徽庐上书画院沈子(01-15)
- [艺术关注]恭喜我院学员郑心同学,在2023年(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