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关注

中国画学会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探索中国画的当代价值

来源:   2015年04月05日   浏览次数:1449
 孙其峰、李奇茂、刘文西、刘勃舒、欧豪年、吴山明、何家英、刘大为、郭怡孮、张道兴、李宝林、刘国辉、杜滋龄、邓林、苗再新……中国画学会理事们的近240幅作品集中展出。3月21日至28日,由中国画学会与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中国画学会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受到专业人士和普通观众的好评。

  此次画展以“老、中、青”画家构成参展团队,他们都是在中国画探索的某一领域有所创获者,特别是参展的老画家。他们功成名就,却宝刀不老,仍然在坚持不懈地努力探求中国画的创新之道。中、青年画家是画坛的主力军,成为中国画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传递手,他们展出的作品风格样式变化最多。这是中国画学会成立4年来的一次集体亮相,其中许多作品是画家们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整体上也反映了当前中国画创作与创新的学术现状。

  据中国画学会会长郭怡孮介绍,学会成立伊始,就着手策划一个去除商业性,突出学术性、代表性、全国性的大展,以展示中国画学会的学术高度,但为了展览的学术水准,这几年一直在慎重推进,从经费筹措到展馆选择,从画家动员到作品征集,再到调换作品等工作,围绕着确保画展的学术水准,有条不紊地展开。中国画学会严谨的工作方式、严肃的学术态度,让参展画家们感受到了此次画展的重要性,他们有的提前大半年为画展而创作,有的拿出自己珍藏的代表作品,有的提出从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中调画参展,充分体现出画家们对此次画展的积极性,体现出中国画家对促进中国画时代发展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此次画展不仅突出学术性,并且突出创新性,而学术性追求往往是通过创新性探求来体现的。在这些作品中,有的偏重传统笔墨,希望从传统绘画内部破解中国画发展难题;有的以传统笔墨为基础,吸收中国传统其他艺术门类养分;有的则在中国画色彩语汇表现上有所突破,让色彩表达充实进中国画笔墨表现中;有的则以消解与重构的方式,把新的视觉经验引入中国画中;有的将创作视野锁定在西方绘画基因上,使中国绘画既不同于西方绘画,又在表现方式上和中国传统绘画拉开距离。这些不同方面的探究,正凸显出了参展画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刘国辉展出的作品是一组肖像画,两幅表现齐白石,一幅描绘梁漱溟。他说:“齐白石、梁漱溟的形象很入画,画了人家愿意看,画得跟人家不一样,仅此而已。展览会上大画不少,我就想拿一个小画,既不占地方,又形成对比,这样会更好一些。”郭怡孮展出的作品是《雁栖湖畔APEC蓝》,红花绿叶蓝天,亮丽夺目。“60年前,我18岁的时候就在雁栖湖住,那时有水有鸟。现在还住在那儿,我家门口有一棵这样的树,我每天观察树叶从绿变黄,从黄变红。画画那几天,天是蓝的,太漂亮了。”郭怡孮说,用花鸟画反映时代,反映当前人们的心愿,这是中国花鸟画家特殊的任务。苏州画家刘振夏展出了新作《风雨》。几年前一个夏日,他目睹暴雨中一位少女为孤残老人撑伞送行,为之感动,先后画成数稿,希望通过画面传达一种人间真情。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薛永年认为,从展出的作品中,能透视当代中国画家的整体思考,每一个画作又提供了画家对时代、对传统、对创新和未来的认识,为人们总结过去和思考未来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台,提出了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以及如何前行和如何拓展的问题。“在中国的美术传统里面,中国画具有中心位置,它的传承、开拓、发展都影响到其他品种,是最具有我们民族文化的色彩。中国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民族精神的魂魄。把丢失的传统东西捡回来,进行符合现代的转化、修整,也积极地吸收、融会其他有益的东西,大家可以在画展里看到。”他指出,很多中国画家已自觉认识到中国画关系到传承中国文化之脉和中国美学精神,同时还要开拓,既包括题材内容的开拓,也包括审美领域的开拓、语言方式的开拓。

  “中国画在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下,我们也要直面中国画的机遇与挑战。充分认识到中国画是源远流长的长江大河,任何一个时期都是紧连着传统和未来的进行时。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国画家已经不能生活在单一的文化环境之中了,也不可能仅仅守护固有的文化家园,这就要我们从当代文化的高度上来探索中国画以及中国绘画美学在世界上的价值,探索中国画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当代价值。”郭怡孮表示,“中国画的发展是肯定的,中国画的价值是世界文化的财富,中国画家对推动中国画的自身发展俱有‘得祖’独厚的高智商。我们对中国画的前景充满着信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