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教育动态

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新课题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09年07月24日   浏览次数:242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文化艺术市场日趋活跃并逐步完善。艺术活动内涵的变化,艺术走向产业化的发展趋向,都对艺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不仅需求的数量大大增加,类型和层次也呈现多样化趋势。

大众化教育和文化产业

提出人才培养新课题

传统的艺术生产,主要集中于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很少大规模地与社会产业化活动发生关系,艺术人才基本上等同于艺术创作与表演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市场日趋成熟和完善,艺术生产的链条有了新的延伸,朝着产业化与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艺术生产已不仅仅限于完成演出与创作的过程,而与社会生产发生更加密切的联系,包括艺术产品的创意、策划、管理、传播、批评与信息咨询等,都成为艺术生产的重要环节。由此出现了对艺术人才的新需求:艺术批评、艺术管理、艺术制作、艺术传播、艺术经营甚至有关艺术方面的法律工作者等等。

当代艺术活动的内涵大大丰富和拓展,新的艺术样式、艺术形态、艺术部门不断涌现。在多样化艺术活动中,社会性艺术教育的领域不断拓宽,人才需求的类型与层次更加丰富。除了专业院校教育之外,包括幼儿艺术教育、中小学艺术教育、大学普及型艺术教育以及社会成人艺术教育、社区艺术教育等;除了艺术技能、技艺的传授与训练之外,包括艺术鉴赏、艺术文化等史论或美学层面的指导。现代传播技术带来的制作方式与载体形式的变化,使人们与艺术信息的联系和互动可能性进一步增强。这一切对传统艺术人才的培养规格、艺术教育模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与社会就业压力的一并到来,促使艺术院校在其办学规模上不断扩展,迫使其在培养目标上必须作出进一步调整,不再单纯以艺术精英人才的多与寡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也成为艺术院校必须遵循的原则。要求艺术人才具有应用性、复合型特点已经成为主流见解。此外,艺术教育的观念也有了进一步的端正与深入,即使是艺术专门人才,如果要保证艺术生命力的长久、艺术人格的健全,必须具备足够的人文底蕴与审美修为,而不是一味追求技艺至上。

在大众化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艺术类专业被高校乃至社会赋予了更为宽泛的定位,从而使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结构产生了改变。

着力消除计划经济时代的

培养模式弊病

目前各艺术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更多地把艺术教育作为单一专业技巧教育而不是艺术素质教育。强调艺术教育就是对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而这其中又特别偏重对于学生技能和技法的教授与训练。在许多高等艺术院校,重“技”轻“艺”或重“艺”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所培养的人才只是身怀某项技能的“工匠”,或者是文化修养匮乏、缺乏创造力的表演者、艺术模仿者。这种片面理解遮蔽了对艺术文化生态的整体把握,只争一技之短长,意识不到艺术作为一种审美价值评判,其背后的文化机制与话语体系的决定作用。

随着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教育向素质型教育转变,在重视艺术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方面的素质,也包括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及理论素质。注重打通艺术与人文领域间的关联,将综合文化引入艺术学科教育视野,着眼于知识结构的完善,综合能力的提高。优秀的艺术人才必须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广阔的艺术视野和完整的学科理念作为基础,如蔡元培所言“闳约深美”,从而实现中国传统审美理念中一向强调的“由技进乎道”的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各高等院校很长时间内在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知识结构方面较少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和人才供求关系,未能自主地对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多样性要求作出适时有效的反应、调整和改革。高等艺术人才的培养则一直坚持精英教育模式,艺术类专业的设立,主要集中在独立设置的专业艺术院校中,并逐渐形成了以“九大音乐学院”、“八大美院”等为代表的专业艺术人才培养院校群。

随着高等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同类型的艺术院校大量出现,但在总体上还缺乏对人才培养的明晰把握,存在着培养层次不丰富、定位不准、方向不明的问题。专业艺术院校培养高精尖人才,其他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也一概模仿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在培养目标上仍然强调艺术精英或专门艺术人才;各学科专业在培养体系上往往模仿单科艺术院校,潜意识中试图与之一较高低,在专业上必然讲求领域内、国内的顶尖前沿意识,没有性质和层面的分工,造成单一化趋向,最终导致各个层次的部分艺术院校定位意识不明确,培养目标模糊,不同类型艺术院校、系科的办学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这是国内高等教育的共性问题。长期以来,高校在办学方式、人事制度、专业设置、教学及管理机制等各方面都存在相对滞后、活力不够的问题。共性的问题对高等艺术教育产生的制约作用则尤为严重,在院系学科设置上存在着观念比较陈旧、学科单一、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划分过专过细等问题,培育出来的专业人才口径过分狭窄,很难适应当代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也不符合当代艺术创作和发展综合化的趋势要求。

高等艺术教育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性质的艺术院校,培养层次和培养目标应有所不同,要保证不同教育层次所培养的人才特色、品种和质量,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不同需要。

针对不同人才市场的需求,各类艺术院校的定位和培养至关重要,不同类型、不同资源、不同服务对象的艺术院校,应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定位,突出优势和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准确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类型院校的实际情况与自身特点, 量体裁衣、扬长避短,在相互比较中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