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观点

王澍: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

来源:   2013年05月28日   浏览次数:1521

  他常常站在废墟上,给学生讲建筑学。
  周边遍是碎石瓦砾,没有笔和讲稿,却能抑扬顿挫一整天。他或站或坐,一双手,像极了指挥家,随着音调的高低时起时落。每年春天,他都会带学生去苏州看园子,几位好朋友分别从北京、上海、南京赶过去。在学生测绘、画图的时候,他们几位就在一边聊设计和教学。
  30年前,他在东南大学读书,建筑系。聪明、叛逆,酷爱读书,思维活跃,“设计作业经常贴在橱窗中,令同学们仰羡。”
  20年前,他坚持做自己的建筑。在传统与现代中挣扎。批判的人不少,苦与乐,喜与悲,“他却能做到心无旁骛,专注如昨。”
  10年前,他开始醒悟,懂得建筑的留白艺术,他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一角,也是为中国传统建筑留一方境地。院落旁,他巧妙地留出一片空地,供溪流、鱼塘、茭白和芦苇顺势而生。
  1年前,他凭借独树一帜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思想,摘得2012年度国际建筑界顶级建筑奖项“普利兹克”奖。该奖项被形象地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
  他是王澍,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建筑师。
  在获奖后与媒体的见面会上,王澍谈了他的想法: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是业余的建筑,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看得太重要。但是,房子比建筑更根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艺术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1.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授予王澍“普利兹克”奖颁奖词
  在王澍获奖的几个小时后,普利兹克评委会发出了一个补充声明:“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世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
  显而易见,这是王澍获奖的意义所在。
  对于获奖,王澍说,这是个巨大的惊喜。对他来说很荣幸。“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王澍的坚持,都在不经意间——
  他将课程放在废墟旁,这不仅是作为建筑师设计的出发点,也是他教学的出发点。“我们能做什么?其实也取决于你能问什么问题?你想切入的那个点在哪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曾经有段出国潮,很多人要疯狂地出国学建筑,王澍却说:“去美国学建筑,为什么?我在这个地方可以看到三千年前至现在的全部历史的断层,我为什么要出去?”近20年来,王澍每年两次带领学生做乡土调研。他发现在中国的乡村里有大量遗留文化。这使得他回过头后,轻易就可以看到丰富的中国传统建筑遗存、材料、建造、结构等。“它是和自然的东西可以对话的另外的一套建筑学的东西,完全是一个体系。”
  进入快速发展的“网络虚幻时代”,“人们越来越失去了对可以触及的、可以面对的那个真实事物的直接感觉,但这恰恰是特别重要的文化内涵。”王澍所做的调研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抽象感觉与表达,更多的,是从中切身体会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并时刻对这些文化饱有感觉、判断及理解。
  往往,王澍喜欢从最朴素的事情着手。这是为期一个月的调研:跟踪木工班组。他们怎么做?用什么工具?其中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程序等。“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的思维和工作方式。”王澍在工作室中,不仅会画,也会做,不仅是建筑师,同时也是工匠。王澍去威尼斯调研,带领团队——3名工匠、6名建筑师,中间偶尔临聘当地的2名工人和学生,用时13天,占地800平方米,完成了一个具有建筑结构和坚固度的作品。有艺术家来观摩,惊诧不已:“这个真的是建筑师做的?跟艺术家做的真的是不一样,艺术家只做一个面。但建筑师来做,必须要能承重,可以荷载。”
  “王澍的作品超越了文化冲突。”这是在授予王澍“普利兹克”奖中重要的一句话。身处传统和现代,跨越东方与西方,横亘于上层与下层之间,在弱势与强势的交替更迭下,王澍巧妙地用最质朴的手工工艺化解了文化冲突。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王澍的代表作品无一不烙上了手工的痕迹:手工材料、手工建造。“这些在日本现在已经不可能做了,在美国和欧洲也都不可能。这是中国建筑师的机会,我们有可能利用特殊时期和文化优势来做,是日本和欧洲及美国建筑界没办法做的东西。”
  2.王澍获奖的当天,他正倒时差,在美国埋头大睡,对此一无所知。第二天中午11点,我给他打电话。听到自己获奖的消息,王澍对我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第二句话是,‘他们是不是发错了,应该也有你的一份。’
  ——王澍妻子陆文宇
  王澍的一切日程,均由夫人陆文宇安排。
  陆文宇是王澍在东南大学建筑系的师妹。在遇到陆文宇之前,王澍已在高手如云的东大建筑系小有名气,当温婉秀美的陆文宇出现在王澍面前时,他第一次动了情念:“这么瘦小的女孩子,应该有人来保护。最合适的人选嘛,当然是我。”从未有人看出他们有夫妻相,但所有人都无法否认他们的鸾凤齐鸣。
  王澍曾多次提到,“普利兹克”奖应颁给他们夫妇二人。事实也该如此,没有陆文宇,王澍很难有今天的作为。
  王澍不会用电脑,收送电子邮件等所有跟电脑相关的事情,悉数交给陆文宇;王澍不会开车,驾驶的活儿陆文宇全干了。
  王澍获奖时,因为人在美国,他的太太,同在美院教书的陆文宇便被媒体竞相追逐。恰巧前一天是三八妇女节,在向众多媒体谈到这位成功人士背后的女人时,王澍开心地笑了:“获奖时我就在想,这份荣誉是共同属于我和她两个人的。我的太太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和我同甘共苦十余年,拿下这个奖,她功不可没。”
  1997年,王澍和妻子陆文宇在杭州创办“业余建筑工作室”。这段时光,是王澍建筑生涯中最难挨的一段日子,妻子的支持让他感动不已:“主要靠她的工资在养我,我打零工,偶尔挣一笔。我那种文人的孤傲早年就养成了,认识妻子后,抹平了大半。”2010年,王澍与妻子一起荣获了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也许没有我,所有的建筑设计方案都不存在。但没有她,所有的方案就不可能变成现实。”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很多建筑师都致力于下海淘金,王澍却只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譬如到老百姓中间,累积生活素材,对此陆文宇也毫无怨言。
  “我一向认为我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学了建筑这一行。”在一篇名为《素朴为家》的文章里,王澍这样写到。很难想象,这位现在蜚声国际的建筑师,业余时间从不上网,也很少看电视,他的兴趣仅是写写文章,练练书法,喝喝茶。不上网怎么知晓时事和了解别人的评价?“对我来说,保持内心平静是最重要的,无论世界是否刮风下雨。”
  王澍热爱书法,刻印章,尤其喜欢临摹字帖,他说自己现在的建筑风格跟十几年来修习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时期,午夜宿舍里其他同学都睡了,只有他一个人在写字,看上去是个“很孤独的身影”。王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书法家,但他却数十年如一日地临摹一本字帖,从不停歇。他自称只有很笨很笨的人才会这样做,所以他认为自己智商不够高。“现在的中国,还能跟传统文化保持密切关系的学者,大多已经去世或者到了高龄。”这位热爱书法和中国山水画的建筑师想做的,是留住文化。“如果不做建筑师,我应该会选择做一个文人吧。”王澍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