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观点

真情泼墨写人生——评潘克强先生大写意花鸟画

来源:   2014年04月02日   浏览次数:3356

 真情泼墨写人生——评潘克强先生大写意花鸟画
付爱国

 

  (作者简介:安徽巢湖学院教授;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年轻时,我在书画界的圈里就结下了不少忘年交的道友,潘克强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一、

  潘先生1943年出生于安徽临泉县,自幼受其祖父影响,立下丹青之志,1960年入安徽艺术学院,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对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兼习并涉,传统功力坚实,尤其且善写意花鸟。现已年近古稀,是上个世纪改革开放新时期我省成立的第一个画院——巢湖国画院——创始人之一,退休前曾是画院的主持人之一,是一位职业画家,现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十八年前我给他写过一篇评介文章,题为《小翼为人  大意作画》,分别被《安徽青年报》和《中国书画报》节录刊发。文中写道:“若以‘以貌取人’的世俗眼光观潘克强先生,他实在不像是一位画家,既没有多数艺术家的那般潇洒,也没有一些艺术家的那种落拓。见人淡淡微笑,言语不多,三两句谦和之辞似乎‘应敷’了所有的知遇,即使对方有山海般的‘侃’兴,也会在他‘冷冰冰’的憨厚面前黯然减退。”时至今日,虽然退休后在合肥艺术圈里游走数年,其性情依然如故;朴实无华,厚道处事,清心寡欲,安闲自乐,属于真人不露相的一类人,可谓脱俗之人。但他作画的情态,与其人事交际却是判若两人,能大胆大意大气,观其作画是一种享受,可以感受到文人艺术率真率性的“写”的精神,作品有大家的格调。如果把他的人与艺合一观,倒真有些个外儒内道的风度。翰墨的缘分,我在而立和不惑之交的年龄段喜于对他的造访,除了人际间的情感交往,重要的是私底里想通过对他大写意花鸟画创作过程的情态和意态的观赏,获取对书法艺术笔墨的感悟。不知是否可以称作“观海有术”。曾经我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上发表过一篇有感于当代中国画“写”的精神被丢失的文章,就是观赏他的绘画多了而受到的启发。

二、

  去年底,安徽黄宾虹画院在芜湖画院举办院士画展,并召开小型学术研讨会,受王佛生院长的委托,由我主持研讨会。会上,我省资深画家王少石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关注和研究,底气十足地畅谈了“江淮大写意画派”的形成和内涵,大致意思:百岁画家萧龙士是江淮大写意画派开创者,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活动地源自淮北,后以合肥为中心,蔓延于江淮大地,是以传统文人大写意为主要特征的绘画流派。所谓大写意,就是表现意象,写意抒情,以书入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所独有的。这个画派的成员师承关系明显,多系萧龙士弟子或再传弟子。画派成员秉承一个宗旨:在继承文人画大写意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创造性,确立个人的艺术风格,整体艺术风格是豪放质朴的。画派提倡书画兼善,重人品与艺品的结合,重继承中创新,重生活情趣,尤重笔墨意趣。就在聆听其发言的过程中,愚暗自想到,如果此画派得以被公认,潘克强先生的画风及其师承则应该列入其中,后来得知,潘先生正在其列,而且是骨干之一。近日将有关“江淮大写意画派”(简称“江淮画派”)的研究信息稍作搜集和分析,更觉得潘先生是当之无愧的。

  潘先生早在就读安徽艺术学院期间,师承直接受惠于童雪鸿、萧龙士等先生。那时,萧老虽只是学院的客座教师,但潘先生对其人品和艺品心存仰慕,且成为他后来走上专攻花鸟的艺术人生的内在驱动力。萧老在长期绘画实践中,凝练出一套深入浅出的“十不”和“五要”绘画理念。“十不”是谈用笔,即:“重而不浊、轻而不浮、淡而不薄、简而不略、草而不率、艳而不俗、媚而不妖、黑而不恶、粗而不霸、细而不弱”。“五要”是谈中国画整体,即:“国画要讲究笔墨,才可言及万物,写我之情性,舒我之胸臆。笔墨之道,为学之始,亦为学之终;国画要有内涵美,有形、有神、有趣乃可观也;国画要讲究变化,有变化才生动,国画要脱俗,一俗就没有多大出息了;作画要有精神,精神表现在笔底下,精神旺盛则笔力豪放。”数十年来,潘先生对此体验深刻。而且,对古今大师们及其艺术风格的选择,如徐青藤笔酣墨饱的大写意;八大山人“笔不工而心工,笔不周而意周”所达到“以貌取神”的夸张表现手法;“扬州八怪”冲淡、恬静、游戏笔墨情趣;吴昌硕“莽泼胭脂”,丽而不俗,苍浑沉着的格调,还有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李可染等等,一向推崇倍致,是他师从不厌的楷模。这也正说明他艺术创作的脉系所在。

三、

  中国画发展到文人画则被称谓写意画。简言之,写意画即使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主张神似,强调个性发挥,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进一步细究,正因为文人的参与而成为主流,写意画具有了综合文化品类的画种,“天人合一”是其魂,以书入画是其骨,文心诗意是其韵。写意画多在生宣上画成,笔运洒脱,墨彩飞扬,意趣横生,意气奋发。其关键要素在于笔墨。写意画前面加上一个“大”字,称谓“大写意”。这“大”字,并非大尺幅和运以大笔而谓之,而是笔墨写意性(或言笔意墨象)“度”的更加夸大、放大,而是创作主体付与心灵更大的解脱、释放、运以大视野、大手笔、大泼墨的表现手法,让描绘对象在大化自由、大道无形、得意忘形中得以呈现。有如书法中“今草”之后而有“大草”。绘画史上徐渭、朱耷、吴昌硕、齐白石堪称大写意的四大高峰。潘克强先生的大写意绘画,正是顺应这条路径走到今天,其画风是传统的、民族的。在他以弘扬主体意识的大写意作品中,具备了“随笔点墨”、“不拘形拟”、“具有高致”的文人画特质。“与书入画”是文人写意画的特质,其内美强调诗情画意。写,这一文化行为的通常解释是书写、描绘,引申可作叙述、抒发解。写意画的“写”,是兼而有之,含义非一。先生的绘画正体现了写的精神,写的要义。

  “笔墨”是中国画赖以生存的底线,更是大写意绘画的命根子。时常有人把中国画描述为“以笔传情,以墨言志”。愚一直觉得颠倒为“笔言志,墨传情”方才妥当。中国画被称为线条的艺术,其价值在于意象意态廓线骨格的确立。线由笔主,笔见功力,是意志和精神的体现。笔线质量的高低和丰富性往往与功力锤炼的程度成正比,具有个性的常态化。墨见性情,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尤其是泼墨。墨蘸多少、溶水多少、涨晕程度,虽取决于画家的心底有度,那也是相对而言,即情即兴不经意中的偶然性更为主要。读潘先生的绘画多了久了,更觉得颠倒而言为好。较之十八年前,花甲以后他的花鸟写意作品,主体精神似乎更能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清~唐代语);笔墨一体,笔中有墨,墨里藏笔,爽利冲和;观其墨相,宛如墨花,古意盎然,韵致勃发,正所谓绚烂之极,复得平淡。

  潘先生是能静心画画的人,外界虽然充满诱惑,但他坚守传统,浸润艺事,不为所动,淡定自乐。而今,他的作品更加“辣”了,“辣”在文人写意画中不仅是一种笔墨功力的表现,也是一种艺术走向老道的美学表征,更是一种内美的精神境界。真正传统的作品最耐看。这是先生深受时人青睐和业内人士认同的笔墨取向价值所在,也是他跻身江淮大写意画派作为骨干分子的根基所在。

 2012年1015日于巢湖开心居

 

后 记

  潘克强先生的中国画作品集付梓前,让我写几句话,附在后面,作为后记。

  潘克强先生是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我认识他,也是其被聘为馆员以后,包括他的书画作品。

  潘克强先生很低调。我们曾经一起参加过几次活动,都是见他埋头作画,休息时,别人三三两两在一起谈论,他也很少言语,和熟人照面时笑笑,算是打招呼了。潘克强先生在书画界也算是科班出身了。他六十年代初毕业于安徽艺术学院美术系,并受到萧龙士、唐云、孔小瑜等书画大师的指导和教诲;七十年代开始,他的书画作品便不断被选送省、市及全国性的书画大展,一些作品还漂洋过海,在国际文化 活动中交流……但他只承认自己是画家,从不讲自己是大家,他说,身边的朋友都是大家,听他们谈书论画,也是学习。这大概是他不愿张扬的主要原因。

  不论在什么场合,潘克强那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样子,决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而潘克强的作品,却张扬得近于夸张,因而格外引人瞩目。你看他笔下的八哥,那嘴都张到了极致;看他作画时纸上渐成型的松树,那苍苍干枝令人觉得已历经风霜千年……总之,他的每一幅画都含着动,包着劲,勃发着无穷的生命力。有评论家这样形容潘克强先生的画作:“浮舟沧海,立马昆仑”;“有高山阔地飞瀑流水之势,能使人胸怀开朗、轻松飘逸”。潘克强先生应属于大写意流派的画家,花鸟作品偶尔还可以看到著名小写意画家王雪涛的影子。这本册子收集了他近年来八十余幅书画作品,大都是八尺、六尺整张,还有的丈二巨幅,每件作品都是泼墨挥洒,酣畅淋漓,尽显潘先生艺术风采,希望这本集出版,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也为丰富我省书画艺术宝库做出一份贡献!

 汪书贵2012年926日于合肥

  (汪书贵,省政府咨询机构对外交流合作协会会长,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原党组成员、副主任,省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分享到: